close

image

(已絕版)

Christensen在今年一月離開人世了。一開始會知道Christensen,是因為如果在準備企管類會議資料,都會提到「第五項修煉」和「破壞式創新」,而Christensen就是提出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始祖。

p.30 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應該想想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

p.31 人生有很多問題既複雜又困難,我不敢保證本書可以提供簡單的解答,畢竟每個人的人生方向都不同,你必須自己努力去找答案。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徹底了解自己的人生,這卻是我人生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我衷心希望本書提出的理論能夠幫助你,讓你豁然開朗,知道人生的路要怎麼走下去,並能果決地回答這個問題:「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p.45 好的理論適用於各種狀況,可解釋什麼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並告訴你為什麼。

p.78 動機理論建議你用另一套問題來問自己:我目前做的工作有意義嗎?這個工作是否能給我成長的機會?我可以學到新東西嗎?我有機會得到認可、獲得成就嗎?我能擔負更多責任嗎?這些才是真正能激勵你的因素。

p.82 把焦點放在可預期的機會,詳細擬定策略,此即審慎策略。

p.83 因應無可預期的問題與機會,不斷修正而形成的策略,即為應急策略。

p.85 沃爾瑪的商業策略不是在創業之初就想到的,而是不斷修正、演進出來的。

p.86 沒有一種策略本來就比較好或比較差,你必須依自己決定的路徑來做選擇。

p.87 我的崎嶇生涯路

我的生涯說來並非一帆風順,也是走了一段很長的崎嶇路,在既定的目標和突發機會之間擺盪,多年後才找到我熱愛的工作,也就是教書。

其實,我從事過三種工作:最先是當企管顧問,然後創業、當經理人,最後才從事學術研究和教書——這些都和我當初的人生計畫不同。我剛進大學的時候已立定志向,希望有一天能進入我仰慕的《華爾街日報》當編輯。有一位教授對我說,我文筆很好,如果想進《華爾街日報》,不一定要主修新聞,如果有經濟學和商學背景,也許可以從幾千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於是,我記取教授的建議,採取審慎策略:我在楊百翰大學取得經濟學學士,接著去牛津大學工讀經濟學碩士,然後從哈佛大學取得MBA學位。

我在MBA第一年課業結束時寄履歷表給《華爾街日報》,應徵暑假實習編輯的缺,但沒得到任何回覆。我覺得大受打擊。但這時,有一家顧問公司給我一個實習的機會。雖然那不是我嚮往的《華爾街日報》,但我有機會為客戶解決問題並從中學到很多新的東西。我希望這樣的資歷能為我加分,下次去《華爾街日報》應徵就更有希望了。

不久,另一家顧問公司願意提供獎學金給我,讓我完成第二年的MBA學位,條件是畢業後我必須在他們公司工作。當時我還是個窮學生,面對這麼好的機會,實在難以抗拒。我想,我可以先在這家公司工作,累積寶貴的商業實務經驗,以後再去《華爾街日報》。這就是我的應急策略。

儘管進《華爾街日報》是我長久以來的夢想和計畫,我也挺喜歡企管顧問的工作。五年後,我和太太克莉絲汀商量,我們認為我可以開始踏上我熱愛的新聞工作。這時,一個朋友找上門,希望我和他一起創業。過去五年,我都在幫客戶解決問題,沒想到我也能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這個念頭讓我非常心動。我決定把握這個機會。我想,有招一日,我還是可以去《華爾街日報》應徵,除了哈佛MBA的頭銜,加上創業和管理的經驗,這樣的資歷應該更能得到報業高層青睞吧。

我們在一九八七年中創立了這家公司,剛好是在股市大崩盤前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實在很幸運,在這樁慘事發生之前已籌措好資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時機實在很糟。我們的股價一夕之間從十幾塊美元跌到兩塊美元,公司市值遽減,沒有一家銀行願意伸出援手。我們計畫再次尋找投資人,讓公司得以增資、成長。如不增資,公司將岌岌可危。這時,我們有位最初的投資人把手中的股票賣給另一個投資家,這樁交易使得那位創投家擁有足夠的股票可以左右公司的未來。他要我滾蛋,並指派一個人來當公司的執行長。

這個事件再次觸發了我的應急策略。

在我被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炒魷魚之前,我曾和哈佛商學院的兩位資深教授懇談。多年來,我的夢想除了進《華爾街日報》當編輯,另一個念頭也在我心裡的一個角落悄悄生成:我適合當教授嗎?那兩位教授都說我有這樣的潛力,有望成為一個好老師。於是,我站在生涯的交叉路口徬徨,不知該去《華爾街日報》應徵,還是改走學術路線?

我又向其他幾位教授請教此事。幾個月後的一個禮拜,我被公司炒魷魚。就在那個禮拜的週日晚間,有一位教授打電話給我,問我是否願意隔天去跟他談談。他說,雖然新的學年已經開始,幾位教授傷離之後,願意助我一臂之力,破例讓我進博士班。那年,我三十七歲,我本來是一家公司的總裁兼執行長,卻被人踢出公司,再度成為學生。人算不如天算,我不得不把審慎策略擺在一邊,改採應急策略。

我在完成博士學位後,就開始教書。此時,我的目標就是成為終身職教授。儘管我因為人生之路出現急轉彎,而走上學術之路,但此時我已經了解我要的是什麼。我將採取審慎策略,小心、謹慎地在這條新的生涯之路向前走。為了成功,我非得百分之百專注不可。

今天,我已經五十九歲,在學術界也待了二十年了。偶爾,我不免想起我的舊愛——心想,我是否該去《華爾街日報》應徵編輯了?多年前我決定採取審慎策略,在學術界努力。我一直很喜歡這樣的工作,因此沒有轉換跑道的打算,然而我還是會注意突發的問題和機會。說來,三十年前,我哪裡想像得到我會有今天?天曉得什麼樣的機會正在角落等你。

p.100 改變常讓人心生畏懼,保持現狀則比較容易,然而這卻是最危險的想法。你只是把路上的空罐子踢到一邊而已。如果你一直堅持走你的老路,也許多年後,有一天你醒來,看著鏡子,你會不由得問自己:「難道我就這樣過了一生?」

p.112 除非你特別花心思管理、調配個人資源,否則你將照自己預設的條件來做分配,也就是你的本能思考。公司也是,資源分配不是開一次會就可以決定的,也不是看看下週一行事曆就知道怎麼做。資源分配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你的大腦不斷地在過濾所有的選擇,決定優先順序。

p.113 人生是否如你所願或是悔不當初,就看你如何分配你的人生資源。

p.121 沒有結果並非代表你失敗了,只能證明你用的方法不對。

p.130 大樹不是一夜之間可以長出來的。你必須在多年前就種下樹苗,多年悉心培養、照料,最後才能享受綠蔭。

p.175 把自己看成一家公司,以資源、流程和優先順序來檢視,正是評估自我的好方法。

p.201 就算是板凳球員,也有身手不凡的高手。如果是世界級的球隊,總有幾萬個球員想要擠進去,能進去的都是很棒的球員,然而,只有其中五個能當先發球員,其他人只能坐板凳。

p.240 這就是邊際思考的危險。因為情況特殊,你認為就這麼一次破例,往後還是會堅守原則。但就這麼一次,你已無法回頭。

p.244 百分之百堅守原則,要比百分之九十八來得容易。如果你不越界,個人道德界限的力量將非常強大。要是你用好理由說服自己,那就成了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好好想想你要堅守什麼樣的原則,然後決不妥協。

p.245 不管如何,你在做決定時,短期內仍看不到結果。在競爭對手還無法迎頭趕上之前,你也一直以為自己是對的。但如果一家公司都透過邊際成本的透鏡來看未來,最後將付出重大的代價。許多成功的企業就是因為不願在未 投資,裹足不前,最後慘遭市場淘汰。

         人也是一樣。

         你只要妥協一次,暫時放下自己的原則,往往會面臨痛苦的後果。如果你意識到第一步就有問題,有違原則,那就不不要猶豫,請立刻回頭,轉身離去。

Ted Talk-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arrow
arrow

    Anita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