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大多由「做中學」習得有關寫論文的技能與規範,主要的社會化管道是參考寫作的工具書、請教別人的經驗。
學生在寫作論文或報告時,應該要練習作角色的對調,練習將老師視為學生、將自己當作老師。
另一個大哉問是:「我的發現、貢獻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論文口試的必考題,也讓許多研究生焦慮非凡、望之卻步。本書提醒我們,論文不只是描述經驗現象,而要提出分析,推展出較普遍的申論。
作者必須時時鞭策自己,對抗自己在思考與文字上的疏漏、跳躍與怠惰。首先,什麼時候開始寫?千萬不要等到資料都蒐集完了才開始寫。記得,寫作是幫助思維具體化的過程,所以,要不斷的寫,研究過程終究要持續寫備忘錄(memo)來進行暫時性的分析。
其次,從哪裡開始寫?簡單的答案是,從你最會寫的地方開始寫。一班而言,建議從基本描述的正文章節開始,最好不要先寫導論,因為最容易被卡住。
你或許也想問,寫作在何時可以停筆?坦白說,我們的能力如此有限,研究的對象又如此複雜,若要追求完美,論文永遠沒有寫完的一天。所以,能夠放手、接受不完美,是寫作的心裡抗戰中的關鍵。
做學術研究最困難的其實是觀點。只要花時間去蒐集資料,無論是歷史資料、問卷或訪談,總會有結果,總是可以寫報告,但是要有創新、啟發,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更怕的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沒有一個觀察是不帶觀點的觀察。
前言說明這個研究的動機、脈絡與意義;文獻回顧說明就你有興趣的研究主題目前已存在什麼理論或經驗研究,所以你將採取何種觀點、提出怎樣的研究發問,將你的研究置放在既有的相關學術版圖之上;有了研究發問,要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來分析資料,並據以回答發問;研究發現與討論是整篇論文的核心,告訴讀者你經過這個研究之後,你知道了什麼是研究之前所不知道的,與既有理論和研究之關係為何;然後在自己經驗研究基礎之上,說明研究的限制以及未來繼續研究的方向,如果可能則提出相關政策的建議。
寫論文確實很辛苦,但是不要變成痛苦。如果對研究對象的生活沒有興趣與熱情,那如何能進行長期的深入訪談與觀察。如果沒有熱情,如何能忍受指導教授的評論,一而再地修改、重組論文的內容。當然徒有熱情,也不足以成就一篇有深度的論文。尤其是與自身生命經驗有點距離的主題,研究者必須認真蒐集二手資料,有了足夠的理解後方才進行研究。
研究目的指的是,這個研究最終的目的為何?想要對何種問題有所啟發?影響什麼實踐?為什麼要做這個研究?我們為什麼要關心此研究的結果?此研究為什麼值得做?
文獻回顧怎麼寫呢?文獻回顧是對於一個特定研究領域的想法與研究進行整合、分析與批評的敘述:全面、精簡、一致、累積與批判。文獻結構有許多不同的方式,重要的是要說明與你研究的相關性。研究者可以把相同觀點以及相互競爭的觀點分別討論、可以敘述理論發展的過程(和線性時間不一定吻合)、也可以將之分為理論/經驗/方法三個部分,或者從比較一般的較特定的理論來加以組織。最重要的是要對文獻加以批判,讀者想要知道你對文獻的看法、文獻的長短處、觀念是否有突破之處、對既有的知識基礎增加了什麼,然後可以把你的研究放置在既有知識基礎的某個位置。文獻回顧就是要說服讀者,就邏輯上來講,下一步應該就是你的這個研究。就算不是,也要說明你的研究如何與先前研究銜接、解決什麼過去尚未解決的問題、你又增加了什麼觀點。
何春蕤(1997)指出學位論文最常出現的毛病就是,文獻回顧這一章看不見作者的聲音,它可能是任何一個人所寫的。既沒有個人的觀點,也沒有對文獻加以批評和運用。文獻回顧應該說明自己在學術地圖上準備佔有的位置,指出我相距他們有多遠、相對於他們有什麼差異。
沒有引用指導教授的文獻,不必感到抱歉,因為重要的是誰說了什麼理論,而不是你經由誰知道某篇論文。
台灣的學生經常閱讀二手文獻或中文翻譯的資料,甚至有的時候是轉了好幾手的文獻,例如某甲引用某乙的文獻,某丙翻譯某甲的論文,某丁再引用某丙的論文。總之,要切記原則有三:
(一)能回到原典本身,就閱讀原典,除非語言不通或找不到原典。
(二)記得將概念提出的貢獻歸給原創者,也就是說即使你沒有閱讀原典,但是鄭文中可以說明是誰首先提出這個觀點。
(三)要讓讀者知道你究竟閱讀的是哪一篇文章,讀者自然也就有足夠資料能夠回溯到最前面原始的文獻。
文獻回顧讓研究者能夠據以推導本研究的研究發問,並將研究定位
結論並不是把研究發現章節中的東西又重複說一遍,而是要將研究結果再進一步理論化;有可能、有必要的時候,再對政策或規劃設計提出建議。重點是「結論不是摘要」。有的論文在每一章的每一節都有一個小結,每一章結束再一個小結,最後再一個結論,等於是重要的論點,多的時候就可以寫上三、四次。然而再精彩的論點,重複出現多次之後,讀者讀了也會厭煩。
摘要是把已經寫過的重述一遍;而結論則處理「那又怎樣」的議題。結論是你現在把研究做完了,靜下心、退一步、跳高一層,想想你的研究整體的意義在哪裡、學術社群為什麼需要多一篇你的論文、把你論文放置在相關研究領域的版圖裡。總之,不要進入論文資料分析的細節,而是看待論文的整體。
在結論在這一節回答5個W的問題:(1)有什麼新東西(what’s new):本研究有何新的理論創見,或者新的經驗發現?(2)那又怎樣(so what):多了這本論文又怎樣,可以對這個學術研究領域起了怎樣的作用,有何具體的貢獻?(3)誰在乎(who cares):誰該讀你的論文,又你的論文會對誰的生活造成影響與改變?(4)為什麼不(why not):說明你的發問
方法、證據、推理都是站得住腳的。又如果可以重來的話,你會怎麼做?(5)有什麼要緊(why matters):說明你的論文不是無病呻吟,他如何切中要害,在學術與社會實踐上展現意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