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懂得很多大道理,卻不知道如何過好這一生。」
考翻譯所前,因youtuber水丰刀推薦而購入。
在開始執行「斷捨離」後,我重新整理自己的「書台」(我的租屋處沒有書櫃,所以把書放在一個L型的大平台上),翻出放在後排靠窗的《精準學習》,希望再次回味後,檢視自己是否有好好運用書中提到的學習方法,整理成重點,再把書賣到二手書店,希望可以嘉惠有緣人。
一、所以,成甲是誰?
成甲是中國學習app「得到」(羅輯思維,羅振宇創辦)裡《成甲說書》的說書人。他白手起家,創立景觀設計諮詢公司,2009年創辦北京京都風景生態旅遊規劃設計院。或許「知識學習」感覺有股莫名的違和感,但「任何知識的學習」並不分職業、年紀、時間,不斷汲取新知,反而能從跨領域知識打開新視野,為自己的本業注入新活水。
本書作者成甲(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文章閱讀)
二、這本書想告訴我們些什麼?
我從各章節中拉出幾個重點,重新整合,並用自己的話換句話說:
(一)為什麼大多數人學到一個階段就卡關?
(二)你是不是一直陷在「低等勤奮陷阱」而無法自拔?
(三)有沒有提升學習能力的方法?
(四)每個人都有「臨界知識」,你知道什麼是「臨界知識」嗎?又該如何應用?
(五)重要的「臨界知識」有哪些?
「術從簡,道從心。」
成甲:「只有能改變你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老實說,對這句話,我可以懂他的意思,卻又不完全認同。成甲雖然有提到,除了硬科學(hard science),如數學、物理、化學,軟科學(soft science)反而是更基礎的規律,如心理、經濟、社會。然而,我認為:「懂得運用的資訊就是知識。而知識經年累月、跨領域融會貫通後,就會變成智慧。」舉例來說,很多人可能認為讀古文、莎士比亞英美文學,根本出社會準備「吃不飽」,其實不然。近期創下Netflix零負評、 盤據人氣排行榜第一名的神劇《後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就引用過莎士比亞作品名篇,相信讀過的觀眾不禁會心一笑(老師在晚上熄燈時,對學生們朗誦的詩)。不是在為自己護航,而是知識平等,文史哲讓我們更熟知人性,畢竟《原子習慣》也有提到,人是習慣動物,文史哲可以讓我們鑑往知來、思考,這大概是為什麼FBI探員和間諜反而特別喜歡歷史、政治系學生吧?
後翼棄兵Beth(圖片來源:ELLE)
不小心扯遠了。我想先談談「臨界知識」。
成甲定義的「臨界知識」,在《窮查理普通常識》裡也有提及,其命名來源是核子物理學名詞「臨界質量」。臨界質量代表在發生核分裂到爆炸,必須突破一個臨界值,知識也會產生裂變,當知識累積到一定量後,就會產生驚人的威力,成甲稱呼為「臨界知識」。
「 我們知道的,只是我們以為知道了。 」
學習(Language Learning)來說,單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單字(active vocabulary),另一種則是被動單字(passive vocabulary)。
擁有Active vocabulary,代表除了聽、讀,你也能在作文、日常會話裡有意識使用的單字。而Passive vocabulary則是在文章脈絡中,你可以知道意思,卻無法活用。
所以,知識也有分「主動」知識和「被動」知識。主動知識是可以跨領域使用的知識,而被動知識只停留在該特定領域,你了解原理,卻無法跨領域活用。成甲提到:「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了解問題本質,瞭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後的實質,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雖然我是文組生,但從數理學到的概念,對我的人生也很有幫助,請容我賣個關子,之後會寫篇:「文組女子從物理學學到的人生知識」)
「 低等勤奮陷阱:畫線、抄筆記,不會讓你卓越。 」
接下來,我想談「低等勤奮陷阱」。
記住新知識更好的方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路,而放慢速度,反而讓讀書事半功倍。跨領域知識,必須跳脫孤點,連結成千上萬的線,形成無限個平面,構成大千世界的立體空間。
以英語學習來說,很多人之所以「認真學英文」,認識許多單字,但往往都只有讀到表層,問名詞,那請問是可數還是不可數?問字義,請問還有沒有別的解釋?問介系詞/搭配詞,請問該如何搭配?就遑論請學生造句了,根本一片片哀鴻遍野。
雖然認為自己的英語離母語人士還有一大段距離,基本口說應答完全不成問題,但在口筆譯領域還是覺得自己很無知,或是英語還不夠好。To us, good is not enough. 但在英語教學還算如魚得水,所以拋磚引玉分享自己的英文學習筆記與歷程:
每日一字,可追蹤Instagram: daily.eng.cookie 或臉書:中英法翻譯的走跳生活
舉兩個單字為例,這兩個單字已經超過日常英單了,而是較「進階」的單字,雖然不難,卻不是最頻繁使用的單字,或許你會認為,只要基本單字就夠啦?我會angry和mad,幹嘛還要知道peevish?那是因為,在不同場合或文章,你總會想要有幾個口袋單字可以靈活使用,你總不會一直說:「我好憤怒!…他都不聽我的話真的很憤怒!不顧慮我感受也好憤怒!」總會想:「生氣、憤怒、好討厭、看不下去、忍無可忍」交換使用吧?
而我自己算是個「電視兒童」,所以喜歡把新單字和看過的影像連結,像是peevish會讓我想到《世說新語》中的〈王藍田食雞子〉、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裡的怒怒。再透過整理同義詞、造句,就是這樣以慢為快/慢慢來反而走比較快,讓我可以不用透過「看七次重複才記得」(7-time repetition, repeat it seven times),因為記憶已經夠深刻了!我自己又再透過分享知識,以教為學,也就是「費曼學習法」(此書也有提到這個概念,只是沒有明說是「費曼學習法」),讓我的記憶更加牢固,想忘也忘不了~
“Study smart, not study hard. 讀書應該用對方法,而不是無謂的刻苦、硬碰硬。努力是一定要的,但用對方法,可以更省時、省力。”
另一個學習方式是,在找到答案前,先自己推測答案。如果答對,開心程度會加倍,成就感油然而生;答錯,會讓你納悶「為什麼?!」一步步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答案,學習歷程也會讓你記憶更深刻。論及跨領域知識,這讓我想起國一生物學過的,「探究自然的方法」為:觀察->提出問題->假說->實驗->學說。這簡直是「探究學習/哲學/智慧/人生的方法」,就說文組女子也可以把理組知識學得很好,融會貫通嘛!
「很多時候,複雜的世界是由簡單的基本規律決定的。 」
最後,來談談生活中常見的臨界知識。
1.複利效應(compound effect),高三算log時學到的,而除了投資理財,知識也如滾雪球,越滾越大。每天記一個英文單字或用法,一年後就非常可觀。
2.二八法則(20/80 Rule, Pareto principle),多數人知道「二八法則」可能是來自巴菲特(Warren Buffet),但最早其實是由義大利經濟學家Vilfredo Pareto提出完整體系,故二八法則也稱作Pareto Principle,核心觀念是:僅有20%的變因操縱著80%的局面,這讓我想起護國神股台積電。
這本書可說是《窮查理普通常識》實踐版或更白話版,書中還有許多我沒有寫的觀點,有待各位拾書好好閱讀了。已經講了「最後」,只好說成「附錄」,以下是我未著墨的遺珠,說得很好,簡直當頭棒喝。
附錄、書中名句
p.7 引用王興:「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p.128 紀錄是主動思考的過程,目的是挖掘看得見的事情背後看不見的關係。
p.204 你必須讓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慾望。
p.245 如果你想要和別人不一樣,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那麼你一定要比別人能夠更快更準確地抓住問題的關鍵。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更好睇看透問題的本質,你應該培養問「為什麼」的習慣。
p.258 很多機會,不是死在你不知道,而是死在你知道得太多,卻沒有行動。
p.304 所有的新事情背後都有舊規律,這裡的規律是什麼?
更多資訊可以關注:
臉書:
中英法翻譯的走跳生活(紀錄英語教學、語言學習心得、資訊)
安安芷想跟你說(散文、名言錦句、繪畫作品)
Instagram:
a_la_vie_petite(分享極簡生活好物、惜物簡物、每個好笑的瞬間)
daily.eng.cookie(每日嗑英單,英文好簡單)
同文刊載於Medium:中英法翻譯的走跳生活。
留言列表